 
- 積分
- 23546
- 貢獻
- 820
- 參與
- 22715
|
宋念宇《同在》 - 忠於原來的你
本帖最後由 bagfgfcde 於 2017-5-20 20:10 編輯
新手一名 希望有人睇同埋唔好俾人恥笑文筆/內容差
事隔五年,台灣男歌手宋念宇終於再次推出全新專輯。與過去一樣,他包辦了專輯的作曲工作,而填詞一欄則出現了不同人的名字(比如<慣性取暖>中請來了艾怡良),為求擦出更多新火花。專輯配合封面營造的氣氛,加入了電子元素及使用大量音效,為求展示及突出內心的掙扎感。據知,本專輯十首歌曲共進行了77次混音,而這些功夫確實為專輯加了不少分數。
根據宋念宇的原話,是次專輯以愛及時事為主題。然而,兩個主題本身就非常空泛,加上歌者在選材上未有嘗試收窄範圍,令專輯題材過寬,使部分歌曲的主題變得南轅北轍。舉個例子,<同在>靈感源於同性婚姻,而<不好過>則是受小燈泡事件所啟發,並嘗試從被害者和受害者的角度出發,展現兩者的矛盾。雖然兩首歌均是以某一件時事為歌曲題材,但兩者之間的關係其實不大。由於題材過於空泛(豐富?),加上專輯只有十首歌曲,而宋念宇亦似乎只重視廣度而幾乎忘了深度,令專輯未能在某個主題上挖掘至更深刻的層次。十首歌曲中,有快樂的、有鼓舞的、有病態的、有疑惑的,但部分情緒之間的差別其實頗大(比如快樂與灰暗),當它們集結在一起之後,未必能夠成功影響到聽眾,或帶給聽眾深刻的反思。同名歌曲<同在>在末段營造了澎湃的氛圍,緊接著的卻是在音樂上不慍不火的<慣性取暖>,令情緒難以繼續build up;在探討沉重話題的<不好過>之後,緊接的卻是嘗試利用saxophone等西洋樂器營造浪漫氣氛、令人想起方大同的<這樣好不好>,使人難以一下子反應過來。專輯想要帶出的訊息過多,是這張專輯總括而言令人感到有點難以消化的一個重要原因。
不過,豐富的題材亦帶給歌者一些機會,使他能在專輯不同歌曲中嘗試不同的音樂元素,以配合各自的主題,令專輯更加多元化。專輯中,做得較好的例子有<我呢?>。它指出不同人、以至是自己本身對自己都有不同的想法及期望,而自己也因此而感到有些迷惘。歌曲在末段加入女高音,彷彿是象徵內心最深處真我的呼喊,配合著歌詞「我不相信 我只相信 我愛」。帶有控訴意味的<不好過>在末段亦加入了一段獨白,用旁觀者身份評價小燈泡事件,加深了加害及受害者的矛盾,令歌曲有著更為複雜的情緒,而這份情緒到最尾,甚至演變成了一種憤慨。而且,事實上,在混音的調控及歌者良好的控制下,專輯歌曲之間的差異已經大為縮減,但仍有進步的空間。
回望宋念宇的音樂路,總有一兩首為求討好樂迷的ballad歌。確實,他譜寫的旋律非常容易入耳,而今次專輯中,catchy如<理想時代>,流暢如<給我你的壞>及<原來的你>亦有成為大熱的潛力。可是,相信歌者自己亦不甘成為一個面目模糊的演唱人。因此,他花了更多功夫,將歌曲變得不再口水。利用英式搖滾包裝、用上電吉他的<原來的你>,利用了親自錄音的和聲及music break,大大增加歌曲趣味性及耐聽程度。要說專輯不觸動人心肯定是騙人的,<原來的你>談的是追尋原本的自己、勿忘初衷,這恰好是我們在過去幾年一直談及和追尋的價值。配上歌者的歌聲,填詞時用上第二人稱,整首歌曲彷彿在與聽眾直接對話,令人感動,亦自然成為了本人最愛。
或者是因為旋律及編曲都頗為出色,相比之下,歌詞無疑是整張專輯的軟肋。儘管請來了最近入圍了台灣金曲獎填詞人獎的艾怡良,然而最後的效果並非如想像般好;老夥伴黃文萱以及宋念宇自己填詞本就並非特別出色,而由於專輯主題過於空泛(「愛」),假如填詞功力不夠,很容易會填出一份過於generic、缺乏記憶點的歌詞。<同在>一曲中,由於歌曲本身的局限,填詞人需用精簡的文字表達歌曲想帶出的訊息,而明顯地,最後得出的效果並不盡人意,好題材換來的竟是「我愛你 你也愛我」的output,實在可惜。
其實這張專輯並非首首佳作,加上以上提及到在theme及歌詞上的不足,宋念宇的專輯製作確實有待提升的空間。歌曲主題本身空泛,使可用題材非常豐富,因此音樂上可作的表達亦更為多元;不過,這導致專輯變得略為貪心,歌曲之間的cohesion難免打了點折扣。然而,在音樂上,你能聽到他在塑造自己的音樂品牌上所花的心血,以及他對music production的熱誠及執著,這已經值得你花約五十分鐘的時間好好欣賞這一張專輯。「不要忘記了真實的快樂 是你原來的模樣」,希望他能保持這份對音樂的熱誠,下張專輯不需要再等五年。
賣飛佛 : 原來的你
|
附件: 您需要登錄才可以下載或查看附件。沒有帳號?註冊
-
1
評分人數
-
|